來源:星島環球網 時間:2023-04-25 18:12:19
(資料圖片)
宮庭劇大受歡迎,除了妃嬪爭寵劇情吸引,宮女“飛上枝頭變鳳凰”的經歷,同樣精彩。但現實中,宮女獲賞識后成功改寫人生的個案仍屬少數,大多宮女只能在禁宮中,每日侍候皇帝、妃嬪或其他王親國戚。到了指定歲月,她們就要出宮,重投現身世界。由于種種原因,離開皇宮的宮女出路往往讓人聞者心酸。
▲不少宮女出宮后因年紀大而遭唾棄。
以清朝為例,宮女一般大約11至13歲,接受培訓后就會分配予妃嬪。在清朝雍正時期,宮女約到了25歲,就會被放出宮嫁人。宮女出宮后,多半沒有人愿意娶回家,其中一個是年紀較大。
現今社會25歲可能只是剛大學畢業不久,但古時人的壽命不高,女子十多歲便嫁人。25歲在當時已經是“老女人”。幸運的宮女或可嫁給富人當妾,兒孫滿堂相夫教子,幸福安慰度余生。
但許多人認為,宮女在宮內打雜,多是伺候貴人,可能10幾年來沒做粗重工作。一個年紀大,又無習慣做粗重工作的女子,大多數的人認為是不值得娶。
另一方面,傳統思想認為女人最重要是可以傳宗接代。有傳較美貌的宮女因被嬪妃防范,故可能被下藥,造成身體損傷、無法受孕。末代皇帝溥儀的《我的前半生》一書中也曾提及宮女無人敢娶的現象。他在書中提及,宮女每天早起晚睡,十分勞累,在身心飽受折磨的狀況下,多數宮女都患有隱疾,中醫稱之為“積郁成疾,形成血瘀”,難以成孕,“無仔生”肯定是夫家不能接受的事。加上多年的辛勞工作,宮女都是體弱多病,面對隨時要負擔的高昂醫藥費,一般人當然不娶宮女。
還有一原因,就是擔心宮女在宮中工作多年,少不免牽涉宮中秘事,為了免除災禍上神,許多人仍不愿娶宮女。
在清朝滅亡之后,民國政府曾向愿意離開紫禁城的宮女發放100個大洋,后來溥儀被趕出了紫禁城,宮女離開皇宮后,很多人適應不了新制度新思想的變化。有宮女最終選擇賣身到大戶人家繼續工作,教府里的下人禮儀規矩等。有的宮女最終淪落風塵,甚至當上乞丐,一輩子黯淡無光死無葬身之地。
有傳宮女死去的時候都不愿意埋的太深,她們覺得此生太苦,埋的淺或可以早些轉世投個好人家。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