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時間:2017-09-15 14:13:02
在新高考“3+3”方案中,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技術并列成為選考科目。于是,公認難學、吃力不討好的物理,順理成章遭眾棄。特別是浙江,選考科目采用賦分制,最終成績要根據卷面分數在所有報考學生成績的排名比例再給出對應分數。在這種考生基數越少,賦高分越難的情況下,不棄物理棄誰?
看到新高考“棄物理”成趨勢,相信大多數過來人都會有生不逢時的感慨:沒有趕上可以“棄”的年代!不過,拋開個人感情,就事論事的話,問題來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每種觀點似乎都能自圓其說。
比如,某同事,高中物理成績名列前茅,本碩專業也都和物理密切相關,這樣一位物理學得相當云淡風輕的學霸,倒覺得學不學物理沒那么重要,數學才是訓練思維的關鍵。而我自己,作為一個從高中到大學都飽受折磨、深受其害的“物理渣”,即使終于在考研后棄理從文,但依然認可物理對思維訓練的不可替代性。
例子固然各有特點,但反映的問題很有針對性。適合學、學得好的“騷年”不一定有機會發揮所長,從事相關工作;不適合學、學得不好的孩子可能被物理拖累,影響到對高等教育的選擇。不可否認,理論上,高考“棄物理”利大于弊。
然而不可回避的是,“考不考”和“學不學”本來不是一碼事,但在精打細算、利益最大化的高考實踐中生生被綁定。高考高度要求“效率”,不考則必然導致不學——雖然,沒有人不明白,物理學是個體涉足自然科學領域的基礎學科,更是國家前沿探索、工業發展的根基。
所以,才會有人拋出擔憂:善于趨利避害的考生可以高分考入某名校某專業,但很可能在后續的高等教育階段因物理基礎薄弱而受阻。
再拔高點,“棄物理”可能成為未來國家基礎研究人才斷檔和科技創新乏力的隱患,也不是危言聳聽。
就算真的不需要那么多人都學物理,但也不能任這種粗放型“棄物理”發展,以至于錯殺一些適合學物理的好苗。當下,有建設性的議題應是高考如何“棄物理”。這將涉及到考試和招生制度的對接和細化,比如,需要學物理的專業必考物理,特別是一些與物理關聯較大的專業,不妨酌情增加物理成績的權重。如何把合適的人才送上適合的成長軌道,這是高考改革該思考的問題。